70年前,一粒为农而生的金融种子,如同破土而出的稚嫩树苗,开始在海南扎根成长。
70年后,海南农信也由当年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全省设立营业网点个、村级金融服务站个、便民服务点个,服务网络遍及海南城乡,总资产超过亿元,成为全省资产规模最大、存贷款余额最高、机构网点最多、金融服务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70年来,海南农信牢牢扎根海南、服务实体、改革创新的实践,正是“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椰树精神在金融领域的真实写照,也为新时代将海南农信打造为自贸港重要金融服务力量提供了强劲动力。
改革求变
扬鞭砥砺奋进路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50年代,解放海南岛的胜利号角还在回响,刚刚翻身得解放的海南农民按照中央关于合作化运动的指示,迅速建立和发展起农村信用合作社。年,在当时的琼山县域内,率先成立了遵谭、椰子头和美蓝等海南最早的一批农村信用社。
为农服务的金融种子,就此在天涯宝岛深深扎根,始终坚守在“三农”一线,为海南百姓提供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被誉为“海南农民自己的银行”。
进入新世纪,农信经营模式渐渐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海南农信的发展之路?
年8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高举改革之旗,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全面完成全省19家市县行社统一法人改革任务,积极推进农信各级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通过改制农商行,进军新三板,农信法人治理机构得到完善,金融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征程以来,海南农信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优化、升级省联社内设机构和岗位,同时启动业务管理、信贷审批、绩效考核等全方位、多层次改革,构建真正体现“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的高效运转组织架构,使海南农信走上了更健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组数据对比,诠释了海南农信“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必然趋势与正确选择:截至年6月末,相比年省联社成立之初,总资产增长19.85倍,各项贷款增长27.24倍,各项存款增长24.67倍,缴税增长.29倍。
坚守主业
勇当乡村振兴金融排头兵
海南农信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立足“三农”、聚焦主责主业是海南农信70年发展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年初,新冠疫情袭来,许多农户和农业企业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危机。疫情暴发后,海南农信迅速行动,出台确保金融服务顺畅、开通绿色通道、主动对接疫情防控贷款、实施贷款利率优惠、延长还款期限等10条措施,以快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疫情防控。
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的蛋鸡养殖专业户杨世均清楚地记得:当时鸡蛋滞销,产业几乎难以为继,正是有了农信社“雪中送炭”的万贷款,让企业有了“活水”更有了活路。
椰树柔韧却有力量,也最能抵挡风雨。老乡们不会忘记,每当海南的农业遭遇困境、农户遇到困难时,海南农信都会挺身而出:年受外省禽流感疫情影响时,农信社设立贷款“绿色通道”,帮助文昌鸡养殖行业摆脱困境;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后,农信社第一时间为临高蕉农发放贷款,支持灾后恢复……
年底,中央作出用5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定,海南迅即吹响了这场伟大战役的进攻号角,海南农信闻令而动、全力参战,坚决扛起海南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主力军的重担。
“扶贫工作得到实惠的是农民,为农民做再多的事都是应该的。”海南省农信社派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说。在定点扶贫4年多的时间里,黄海军在扶“志气”、断“穷根”的基础上,以支农小额贷款为纽带,以产业帮扶为依托,带动全村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帮助曾经的“酒鬼”王成安等蜕变成主动走上致富路的种养大户。
许多像王成安一样的农户,依靠农信社的信贷资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年以来,海南农信为5.06万户贫困户精准发放了17.08亿元扶贫小额信贷,承贷户数和金额分别占全省79.8%和76.9%,自觉担当起扶贫小贷主办银行的职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央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令。海南农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第一时间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同时,海南农信持续向乡村联系点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用金融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海南农信结合“三农”资金需求的“小频急”等特点,创新推出了一抵通、农居贷、社宝贷、诚易贷等一系列产品,支持农民发展生产、推进农村消费升级、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服务“三农”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截至今年6月底,海南农信涉农贷款余额.64亿元,比年初增加10.86亿元。年至今,海南农信累计向“三农”领域投入信贷资金逾.82亿元,是名副其实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排头兵”。
情系民生
甘当服务海南百姓孺子牛
“到最偏远的乡镇,考察最落后的网点,倾听一线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