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城市,是琼崖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策源地,红色血脉一直在椰城赓续传承。近年来,海口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建设美丽乡村,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之路。
6月的海口,天朗气清。走进海口革命老区——龙华区新坡镇文山村,一幅碧水环绕,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在这里,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在新时代绘就一幅乡村蝶变的崭新图景。
农丰村委会涵乐坡村的蔬菜种植大棚里,农户正在采摘新鲜蔬菜。记者康登淋摄
乡村面貌新
百姓日子甜
6月7日上午,在文山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村民周道忠趁着晴好天气,用谷耙一下一下的翻晒刚刚收割完的稻谷。
在文山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村民趁着晴好天气,翻晒刚刚收割完的稻谷。记者康登淋摄
周道忠告诉记者,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通了水泥路,村民们晾晒稻谷也越来越方便了。“环境越来越好,处处都是风景,住在村里就像生活在公园里。”周道忠乐呵呵地说。
坐落于龙华区新坡镇的文山村,村口处修建的“海南四大历史文化古村”标志。记者康登淋摄
位于南渡江畔的文山村,建于宋孝宗隆兴年间,是我省四大文化古村之一。记者了解到,文山村背靠羊山,前临南渡江,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工作人员经常宿在该村,冯白驹将军也率部队住过这里。这个消息被日本鬼子知道后,时常派出伪自卫军进村围剿。文山村人民自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在人力、财力各方面为革命给予了大力支持,被授予“革命老区”光荣称号。
文山村大力发展“荷花经济”,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同时,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记者康登淋摄
如今的文山村早已远离战争的硝烟,走进村中的荷花基地,青翠的荷叶随风摇曳,五彩的荷花争相斗艳,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我们在小红书上刷到了这片荷塘的照片,被美景吸引前来‘打卡’拍照,现在看来,真是不虚此行。”6月7日,市民肖海伦拿着相机,记录眼前的美景。
“荷花基地繁育秋牡丹、粉霸王等12个品种,长势都挺好。”文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道人介绍,文山村水系发达,荷花种植历史悠久,如今打造出有规模、有特色的荷花种植基地,仅今年上半年,荷花基地的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同时,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近日,革命老区文山村悠然采摘基地内,翠绿的阳光玫瑰葡萄挂满枝头,长势喜人。记者康登淋摄
如今,文山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据悉,近年来,文山村先后硬化村庄道路、改造道路绿化约米;基本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惠及户村民;同时,还加快村庄亮化、污水管道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生态环境好
文旅产业兴
海口三角梅共享农庄坐落在琼山区革命老区村庄道崇村委会边洋村,是海南知名的热带花卉乡村旅游点,每年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游园观赏。6月9日,农庄里,一株株三角梅迎风招展,工作人员吴爱菊站在花圃旁,精心修剪花枝、拔除杂草。
琼山区红旗镇边洋村三角梅共享农庄内,三角梅花开正艳。记者康登淋摄
“我就住在附近的边洋村,每天骑电动车就可以来上班。”吴爱菊说,近段时间,她忙着育苗、修剪花枝,为小朋友们来此研学做准备。“我们围绕本地红色特色资源做文章,开辟了边洋村红色文化旅游路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体验路线,寓教于游,引导青少年学生重温红色历史,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农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庄园里有个三角梅品种,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花卉亩,间接带动就业人。
据介绍,道崇村是全省18个革命模范村之一。年,道崇村成立了党支部,是红旗镇第一个成立党组织的村庄。眼下,村容村貌焕发新颜,村民的收入日益增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一切的动力,离不开从老一辈人那里传承下来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红色基因赓续传承。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道崇村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村庄打造成为生态、人文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了“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
“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建成了山柚茶种植基地、紫玉米基地、龙眼基地、三角梅共享农庄、生态福鳗养殖基地等。”道崇村党支部书记吴海山说,村党支部着力挖掘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相结合,打造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凭借产业壮大带动了村民增收,如今,道崇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道崇村紧抓精神文明建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占地43亩,利用闲置学校改建而成,如今成为了红旗镇道崇幼儿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运动场、“长者饭堂”及乡音、乡情、乡艺、乡味、乡俗等“五乡”文化宣传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了琼剧、海南八音器乐、木偶戏等资源,组织村民进行培训、演出,不断丰富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好“红色”牌
老区正风华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为红色旅游业的壮大提供了精神支撑。
“海口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以革命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到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项工作中,带领老区群众走出了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口通过整合资金、主抓党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方式,着力提升革命老区发展建设水平,深挖文化内涵,培育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涵乐坡村修建的智能无水生态公厕,改善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记者石中华摄
据悉,“十三五”以来,我市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个,主要为道路硬化工程、饮水工程、休闲文化场所、太阳能路灯、停车场及地面铺装工程等,项目覆盖4个区,22个镇,个村委会,个自然村,受益者超过11万人。
持续开展的革命老区建设让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交通、水利、厕所和其他社会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革命老区各村庄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
目前,海口已将包括村道硬化、饮水工程、文化室建设、亮化工程等共个项目纳入革命老区“十四五”建设规划。
“当前,海口革命老区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红土地培育着新动能、焕发出新气象。”海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口将继续深入挖掘革命老区革命历史,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红色精神、发展好红色旅游,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红色底蕴与绿水青山碰撞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记者马誉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