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远从琼山走出去的一代廉吏

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明代的海南,出了不少科举人才,时称海外衣冠盛事,蔚为壮观。其中就有从琼州前所走出去的明代官员——薛远,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也是琼籍官员中第一位尚书,其廉洁奉公精神更是琼籍官员学习的楷模。其祖父薛祥也是一位尚书,如此祖孙尚书在全国亦少见。或因明初海南卫所调拨频繁,今人不知薛远所在的“前所”所在地,梳理不清军籍与驻所的关系,不知薛远居住在琼山还是儋州,对其户籍归属有着过多猜疑。然而在诸多史料中,相关薛远户籍多指向海南卫“前所人”,这在明代儋州科举名录中极其罕见,明显区别于儋州“所人”,而且后来驻在儋州的“前所”又回归到琼山。由此可见,军籍与其调拨驻所无关。

海口薛远故里坊门

史料记载中的薛远祖孙三代

《明史》①记载:薛祥,字彦祥,安徽无为人。初任水寨管军镇抚,多次随征有功。洪武元年(年),转运粮饷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时,盗贼突然到来,薛祥不为所动,好言相劝盗贼散去。皇帝听说此事很高兴,从调兵方面考虑,供给困难,薛祥授任京畿督漕运使,分管淮安。他在任上,挖河筑堤从扬州到济地数百里,徭役均平,民无怨言,有突出贡献的,则上奏授官。元朝都城的官民,南迁时经过淮安,薛祥给予多方救济。当时山阳、海州发生骚乱,驸马都尉黄琛被逮捕治罪,连累了很多人,薛祥会审把没有证据的全部放回去。他在淮安治理八年,百姓相劝为善,至考核期满回京,百姓皆焚香祝愿他再来,或雕像祭祀。

洪武八年(年),薛祥授任工部尚书。时年建造凤阳宫殿,皇帝就坐殿中,仿佛有人手持兵器在大殿屋脊战斗,太师李善长奏称诸工匠用厌镇法,皇帝欲将全部工匠杀掉,薛祥为工匠们分辨换班不在场的,还有铁、石匠等皆无接到通知的,所幸存活千人。营造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皇帝愤怒其欺骗,下令处决。薛祥在旁边辩说:“应答不实,竟然杀人,恐怕不合法。”得旨用腐刑。薛祥又慢慢上奏说:“接受腐刑就是废人了,不如杖责而使工作。”皇帝同意他的意见。第二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因北平为重要之地,特授薛祥治理,三年间政绩堪称第一。不幸的是,他被丞相胡惟庸妒忌,便以营建扰民的罪名,贬谪他到嘉兴任知府。胡惟庸被杀之后,他又被召回复任工部尚书。皇帝说:“谗臣害你,为何不说?”薛祥答道:“臣不知晓。”第二年,因连坐而获罪被杖责致死,天下人闻之哀悯。薛祥子四人,被贬谪琼州,遂为琼山人。

大学士李贤为薛能作《赠嘉议大夫户部右侍郎薛公墓表》②记载:洪武十四年(年),薛祥死后,薛能(薛远之父)兄弟因坐罪充军海南卫。当时薛能在仓忙中独自承办丧事,奉先父灵柩与母夫人贺氏合葬都城之南。办完丧事,扶携一家老幼跋涉万里抵达琼州,历尽艰辛,不辞劳苦。因兄弟们都在军籍,彼此经营家务也有帮助,即便在偏僻之地,他们仍不忘“修德善行”的良好家风,这就是所谓“贫贱易见其心”。薛能给自己的斋居题匾“敬修”,可见他志存高远,勤勉笃行。翰林学士解缙听说他的品行,曾作记嘉奖。

薛能生于元至正庚子(年),卒于宣德丙午(年),享年六十七岁。琼之儒辈们私谥薛公“靖安处士”并卜葬于琼,以子远贵,累赠嘉议大夫户部右侍郎。娶欧阳氏,早卒,累赠淑人。继娶沈氏(薛远母亲),累封太淑人。沈氏辅佐丈夫起家,勤俭节约,直至薛远登进士第,擢户部主事,历郎中、侍郎。卒于天顺二年(),享年八十四岁。生子五男二女,长子继善、次继隆、次继常、次继升,四子早卒。次薛远,排行第五。长女嫁给汪镛,次女嫁给训导唐虔。孙男四。沈氏过世,帝遣官谕,有司为其办丧事,薛运请求将父母合葬故里,帝恩准,给乘驿船送灵柩回故里。《明书》③记载:“明年,坐他事,死杖下。子四:凯、能、政、宣,皆徙于琼州。”

海口薛村薛氏宗祠

《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等皆有记载:“薛远,字继远,世本无为州人。祖祥,洪武中为工部尚书,获罪。父能,坐戍海南卫,遂籍焉。”

大学士、内阁首辅徐溥为薛远作《故南京兵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薛公神道碑铭》④记载:薛远生于明永乐甲午年(年),宣德乙卯科(年)举人,正统壬戌科(年)进士,初授户部云南司主事,景泰中以荐迁户部郎中,曾以户部征召核实南直隶欠税,所得盈余至千万石全部归公,又同御史倪敬考察大同粮储,搜抉遁隐,边军足食。天顺元年(年),以公出使交趾,回京擢户部右侍郎,此间遭逢母亲过世。时逢河南开封河决,诏起复公以工部侍郎前往堵塞,回京仍改户部侍郎。成化元年(年),督理两广军饷。成化三年,进尚书总督京储。成化十三年,上疏乞致仕,帝准许。成化十五年,诏起公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务,是年冬以疾辞,帝不允。明年正月,诏许致仕。不久其子薛丕以荫除中书舍人,迎公就养于京。弘治五年(年),诏进荣禄大夫。弘治八年(年)卒于京邸,享年八十二岁。夫人杨氏先卒,子丕,孙男一某。

《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⑤记载:薛远敏而好学,于礼乐、兵刑、天官、律历等无不涉其要,尤其熟悉本朝典故。他在户部任职最久,为调节储备粮草等物资,对处理内外远近、多寡轻重等具体情况都有严格规定,会计、出纳等胥吏不敢妄动。他曾说:“办事手续繁琐则官劳于民;节制则省事于民。”又说:“统率属吏使用严刑惩罚,不如在事发之前先行其事;善于革除弊害,不如没有弊害可除。”此言当时被人称为名言。

正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上述“薛公墓表”和“神道碑铭”可信度都比较高,尤其是内阁首辅徐溥为薛远作“神道碑铭”,其内容比较详细,能补阙挂漏。薛远大致十二岁时,父亲过世,此时离他考中举人还有九年时间。可见他在父亲过世之后,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直到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至于薛远在哪生活学习,不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世袭军籍在琼山,儋州为调拨驻所,尽管驻地迁移,但军籍不变。

明《正德琼台志》地图上的“海南卫”

关于明代海南卫所分布情况

《明史·兵志》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万历琼州府志》⑥记载:“琼州府于洪武二年(年),设分司镇兵一千余名。三年,立东西二所,军千余名。五年壬子,改分司为卫。六年癸丑,改东西为左右所。七年,添置中前后三所,军三千余名,随拨前后二所于儋、万二州守镇。”

明代琼州府最初以府城为中心,周寰以“东西南北中”方向,分立“左右中前后”五所,五所设在琼山⑦。当时海南卫辖内外十一所,卫所旗军共一万五千九百余名,其中“左右中前后”五所共旗军一千三百余名,其余分拨六所在各县守御。设指挥使一员,就近调度,谓之督备。又有通督水陆两路者,谓之提督。成化十五年后,改两路提督为总督,两路若有急事,在卫及两路军互调帮守,随时随地增减兵力。府志所谓“随拨前后二所于儋、万二州守镇。”是根据当时地方军情需要调拨士兵或添置驻所。自明代起,革元旧制以后,地方卫所设置情况,一般由少到多,分布由近及远。

《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洪武七年(年),先是移民屯边者接踵而至,土寇攻陷儋州,指挥使张荣建议立所以镇之,朝廷准凑,调拨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的三千兵,添置府城中前后三所,随拨前后所于儋、万二州守镇。洪武十年,以获罪官吏调拨,府城又设中左所。至十七年,加设崖州守御所(因十五年壬戌有制,以置安官吏丁户充军,起发崖州,置守御所,至甲子始开设)。洪武二十年(年),府城添立后所,改中左所为前所,儋州、万州所为守御所。洪武二十八年(年),安陆候吴杰修筑海口城,拨后所于海口守御。这是始建海口所城首批驻兵,明代地图亦有标记。可见府志所谓“海南卫辖内外十一所”,其中原有“左右中前后”五所皆设在城内或城郭,不出琼山境。尽管洪武间府城前后所调拨儋、万二州,但后来又回归到琼山。

明《正德琼台志》地图上的“后所”

关于薛远户籍归属地的辩驳

《明史》及相关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年),薛祥子四人,谪琼州,遂为琼山人。”此时海南卫前后所早于洪武七年(年)调拨儋、万二州镇守。如此调拨兵力,是否意味着原府城前后所就人去所革(撤销)?从明代军籍世袭的情况看,军籍“前所人”是否因地(驻所)而变?那么,至洪武二十年(年),府城添立后所,改中左所为前所,儋、万所为守御所又当何论?薛远生于明永乐十二年(年),出生时“前所”在哪?或因卫所调拨,薛远是否跟随父亲在儋州读书?县志记载薛远“由儋州学中”,是不是儋州本地学子的一种标注?琼山学子有没有在外县考中的类似情况?

明嘉靖《广东沿海山沙图》上的儋州所

其实,认为薛远是“儋州人”的大多避重就轻,如《万历儋州志》记载:“宣德乙卯科举人薛远,前所人,宜伦学生⑧。”便认为凡本州志所载科举名录都是本州人,忽略了在儋州的考生中还有“琼山人”、“澄迈人”等,见州志亦有记载。另在州志乡举名录中,“前所人”极其罕见,其中还有一字之差的“所人”,这里所指的“所人”应该是“儋州所人”,明显区别于“前所人”。而标注“宜伦学生”则区别于“县学生”、“州学生”等就读学校。参考《正德琼台志》等地方志记载:诸多“由儋州学中”学子,说明这不是儋州学子特有的标注,而是学子们在异地官学考中。如《正德琼台志》、《康熙琼山县志》、《乾隆琼山县志》记载的科举名录:“李玠,琼山官隆三图人,珊之弟,由儋州学中”;“吴鼎,西厢人,琦之侄,由儋州学中”;“吴言,大摄人,旦之子,由儋州学中式”;“崔继芳,左所人,会之子,由临高学中式”;“曾应昌,宅念人,由定安学中式”等。

明代户籍管理十分严格,严格控制异地考试,要求学子们在户籍所在地报考。正统元年提学教谕十五条、天顺六年提学教谕十八条、万历三年提学教谕十八条,均有关于禁止冒籍应考的条文。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口流动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也就必然会出现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以及异地考试等情况⑨。如寄学(一般指在州县官学就读的外地士人)⑩,或通过多种途径冒籍应考。关于学生学额,按明代规定,一般是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不等。后来由于学额增多,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谓增广生员,后又额外增取附于生员之末者称附学生员(无定额)?。由此可见,尽管学额有限,但不是学子们在异地报考的根本原因。

从上述举例看,明代琼州科举考试出现异地考现象及其普遍,学子们或以寄学等多种途径在异地报考。出于方便科考和生员经济、交通方面因素的考虑,朝廷也有做出寄读学生在寄读当地附考的特例?。寄学在明朝比较盛行,清朝车守谦说:“明时寄学,亦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见《定安文史》记载定安举人简表:“曾应昌,琼山县人,寄学定安;王懋明,琼山县人,寄学定安;陈宗濬,琼山县,寄学定安;陈宗濂,琼山,寄学定安;许辉斗,琼山县,寄学定安;梁梅鼎,琼山梁沙村,寄学定安;许汝都,琼山卜这村,寄学定安;林锤,琼山梁陈村,寄学定安;王启祚,琼海县,寄学定安;王佐才,琼海县,寄学定安”?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薛远或因当时卫所调拨随父亲在儋州读书。

且不论“前所”所在地,看薛远在琼山生活有无记载。据说薛远在儋州考中举人后回到府城,拜名师王惠苦读不知可否?,但说薛远和邱濬受益于王惠藏书在史料中亦有记载。《康熙琼山县志》记载:王惠?,安徽合肥人,洪武间随兄千户王志选调到海南卫,遂落籍于此。王惠学识广博,善于撰文,曾经师从赵考古(赵谦)讲明性命义理之学,洁白清修,毅然自立,得到学士解缙的称赞。王惠的女婿赵璟?,海南卫世袭武胄之子,其人安贫乐道,居室简陋,喜欢诗词。曾与薛远、邱濬是深交朋友,交谈时声音特别清朗。每次见到岳父甚多藏书,心痛又没有人管,于是将这些藏书帮助读书人,故薛远、邱濬二公多得其名书阅读。这就是当时读书人的窘态,但能通过学习成为海南名人,这点离不开赵璟的帮助。

总而言之,海南卫指挥下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是属所编制,非儋州所编制,调拨前后所于儋、万二州属于驻所,即机构驻在处。即便薛远在儋州就读、报考,官学也会保留薛远的“前所”军籍。从地方志科举名录来看,学子们不管在哪考中,都属于本官学的荣耀,因此在各种地方志科举名录中记载异地学子的做法不难理解。一说儋州尚书坊为薛远立就标志着他是当地人,那么府城进士坊为薛远立又当何论?不正如在府城和崖城都有为钟芳立坊一样。话已至此,追问薛远是哪里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廉洁奉公,树立新风,成为琼籍官员中的楷模。正如涂棐为他和郉宥、邱濬、林杰等人建表贤亭,树立榜样,激励后进。时至今日,在海瑞故居陈列馆里,薛远亦有“海南十大廉吏”之一的美誉。

参考文献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9[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07:.

②邢满,刘云霞著.琼州留风范惠民扬美名海南明代尚书薛远[M].海口:南方出版社,.05:7-8.

③(清)查继佐.二十五别史18-21明书1-4[M].济南:齐鲁书社,.05:.

④邢满,刘云霞著.琼州留风范惠民扬美名海南明代尚书薛远[M].海口:南方出版社,.05:-.

⑤明)郭棐纂修.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M].海口:海南出版社,.10:.

⑥(明)戴熺,(明)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01:.

⑦(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清)张延标编辑.咸丰琼山县志光绪琼山乡土志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0:.

⑧(明)曾邦泰等纂修;林冠群点校.万历儋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10:.

⑨刘海峰,郑若玲主编.科举学的系统化与国际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

⑩刘淑红著;张学强主编.明代少数民族文教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06:.

?王建军著.广东教育史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09:-;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02:40.

?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主编;郭培贵著.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04:89-91.

?杨学为主编.中国考试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2:.

?定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定安文史第3辑附第1辑目录[M].定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0:85-92.

?邢满,刘云霞著.琼州留风范惠民扬美名海南明代尚书薛远[M].海口:南方出版社,.05:32.

?(清)潘廷侯,佟世南修,吴南杰纂.康熙琼山县志康熙二十六年本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03:.

?(清)牛天宿修.康熙琼郡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10:54.

作者:谭麟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4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