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海口府城这座古宅,出了许多乡贤名士

仲景实业白斑擦剂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57495.html
走进达士巷郑家祖屋,抚摸一根石柱、细看一扇老墙,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三百年来郑家人在这庭院窄巷中或忙碌,或悠哉的生活情景。院内小巷交错纵横,窄处不足1米,宽的地方有3至4米,经常凉风阵阵,有曲径通幽之感,是孩子们在这里欢笑追逐的好去处。院落里虽然无序地摆放着一些杂物,但可看出布局精巧有致,静静安放在角落的石墩、石础和瓦片,还有墙砖、门上依稀可见的精美雕刻,都诉说着这座大宅子当年的繁华。郑氏祖屋坐落在海口市琼山区达士巷,达士巷原属于府城大西门城墙外的子城范围内,也就是小西门内,位于府城马鞍街西。达士巷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郑氏祖屋在清顺治甲午年,即年开始建,创业艰难,一开始只是一间草屋,历经五代人年的不断奋斗,至乾隆丁未年,即年才有了现存的群体民居规模。郑家祖传的“孝友”牌匾。龙泉摄达士巷郑氏溯源从朱云路进入达士巷,自西向东走几十步,便可看见一处规模宏大的院落群,门外有一石牌,写着“郑存礼故居”,即郑氏祖屋,省级文保单位。大门前挂有一块匾额,上书“邦伯第”三个大字。邦伯,古代最开始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后来也用来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原琼山市文体局局长黄培平认为,郑氏门第被称为“邦伯”,源于郑宅出了许多乡贤名士。郑昌连,达士巷郑氏后人,且为长房长孙,他介绍,其先祖郑存礼再往上十代先祖郑昇,在明洪武年间,以赐进士出身从浙江浦江南下福建任古田知县,后调到漳州防御倭寇,最后定居南靖县。郑昇往下传至第七代,出了一位太学生郑宗结,他飘洋过海来琼开基创业,即达士巷郑氏家庭始祖。海南名贤吴典曾撰写《宗结老太翁传》记录其事。到了郑宗结的儿子郑有能,从郑廷鹄后人手中买来今天达士巷这块地,在这置地建屋,开枝散叶。郑氏家谱中还记录有当时官庄开具的买地证明。传至第三代,出了我们熟知的“孝友”公郑存礼。达士巷郑家一门传承孝义,自郑存礼以后,名贤达士辈出,仅第四、第五代有四位受朝廷封赠。第六代郑镇更是被赐进士出身,前后任柏乡知县和下定知县,治下政通人和,百业俱举。曾两次迎接乾隆皇帝,三次受乾隆皇帝嘉奖。到了当代,郑家也是人才济济,高学历者甚多,而且许多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有卓越成绩。例如郑振紘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后为高级建筑师,先后完成了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海南电台、海南民族博物馆等工程的建筑设计。明清最典型的海南汉族民居俯瞰郑存礼故居局部。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郑氏祖屋是中国明清时代最典型的海南汉族传统民居。据郑振紘介绍,郑氏祖屋占地平方米,大小屋舍共计38间,建筑面积平方米。徜徉在巷道交错的院子内,往往分不清方位。只有爬上旁边的高楼俯瞰,才可看清院落结构。祖屋坐北朝南,被两条长长的幽静小巷隔开成东、中、西三行,分别往北纵深,东列3进,西列4进,中列5进,在东列与中列之间,还插入了一座专门接待宾客的花厅,花厅前配一相称的花园,形成多组合的三合院或四合院。若是走到庭院中定睛细看,会发现祖屋都是抬梁式结构屋,屋脊两头有龙角装饰。古时候,朝中有人为官的人家才能做这样的装饰。先从西列往里走,每进正屋一中堂,可见左右各一厢房,每进还分为前廊、中堂、后堂。虽然翻修过多次,但柱石、墙基依然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走到前廊,会发现左右均有一个小拱门通向两旁小巷,与东西两行并列的正屋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家族里的人能很方便的相互往来。“谁家煮熟了饭叫一声就可以马上到”。郑昌连说。走完西列,来到中列,这也是郑氏祖屋最主要的部分,保存得最久、最完整。走进中列的大门,会发现每两进房屋中间有宽敞的庭院。郑振紘介绍,以前这里种有花草、果树,也摆放石桌石凳,闲暇时可以品茶、聊天、下棋。“我小时候住在这里,这都是花果飘香,我们喜欢在此观看飞鸟、月亮,捉迷藏,听大人讲故事。”来到中列第五进的主厅,发现保存得最为完整,郑振紘介绍,这间主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走近细看,发现主厅的顶梁柱依然为木质,窗棂子、挂落等依然是旧时候的雕刻。外墙有石灰砂浆脱落,从这里可见内墙主体是黄泥砖,没有水泥的踪迹。郑氏祖屋在构造和装修风格上,也极具海南民居特色。讲求的是朴实无华、结实耐用。海南多台风,所以屋面基本上是硬山结构,也就是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筒瓦内为满堂黄泥砂浆,筒瓦外还粉刷1厘米厚的石灰砂浆。再从东列走出来,就逛完了整个郑氏祖屋。总体而言,除花厅、大门、堂屋用砖砌外,其他厢房、小屋围墙都是用黄泥浆砌乱石,用碎瓦片堵塞石缝,外表再粉刷石灰砂浆。据说这种墙体和屋面做法,海南以外其他地方较少见。室内地面多为三合土或铺方砖;庭院通道则上铺石块或嵌侧砖。古迹遥想宗祠、牌坊、古井一个生活圈绝不是有房子就可以的,今天我们有超市有影院等,古人所求不多,但是有水可饮,有庙可拜,有宗祠可缅怀,有大树可乘凉说笑,这才叫生活。所以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生活,宗祠、牌坊、古井和庙宇不得不看。郑振紘介绍,过去,南面正门外为城内小路,路之南有一座雍正年间竖的“孝友”石牌坊,孝友坊是为雍正时候为郑存礼而立。牌坊向东十几米是两进的康王庙,再往东,与康王庙毗邻的是郑氏宗祠。三个建筑共同构成颇具规模的古朴氛围。今天,这三座建筑除了康王庙迁至别处重建外,都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拔地而起的民房。在郑氏祖屋院内,还有几根残存的石柱,郑昌连介绍,此曾为孝友坊的支柱。依稀可见上面记载有文字,却因多年风吹日晒变得难以辨认,如今在庭院中坐板凳用,令人不禁唏嘘。郑振紘回忆,郑家宗祠占地约平方米,大门与主殿之间有一个六角重檐的亭子,名为“三锡亭”,是郑镇为纪念二次迎接乾隆皇帝和三次受到乾隆皇帝嘉奖而建,古文中“锡”通“赐”。两侧还有较大体量的厢房,四角都有较大庭院。并种有大树。牌坊和庙前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三棵参天古树,树下是附近居民消闲说书、下棋喝茶的绝佳去处,庙会时还有琼剧演出和跳火山等群众活动。从郑家南门出来往东走二三十步,可见一口古井。古井深约10米,直径约1.6米,井圈栏高约0.9米。这圆形井圈栏是用一整块花岗石穿凿而成,上沿内侧被绳索磨出75道大小、深浅不同的光滑凹槽,显出其历史之久和被使用之多。井旁边有一碑石上书:康惠龙泉神位,光绪十八年重建。从光绪十八年,即年算来,这口井最少也有年历史了。当地老人介绍,这口井终年水源充足而清澈,在没有自来水的漫长年代,达士巷、马鞍街、云露里等地的居民都来此汲水享用。“我小时候这口井可热闹了,大伙来这里打水、泡豆芽、洗衣服,小孩子们还直接在这里洗澡,大人们也在这里聊天,说些市井新闻。”郑振紘介绍。郑氏祖屋,连同周边的古井宗祠古庙共同构成了郑氏先人的三百多年间生活图景,老屋使其得以安居,古井使其得以饮食,宗祠古庙使其精神得以寄托。而如今这些老屋古迹或老旧破败,或踪迹难寻,亟待修复保护。先贤择居于此,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人当妥善保护、开发,以教育后人,使达士之品格永存。原标题:达士巷郑存礼故居繁华荣耀抹不去本文参考了郑振紘的论文《从海南郑氏祖屋谈起》(本文原载于年8月28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记者:梁君穷值班主任:戎海值班总监:李国栋责任编辑:周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0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