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双减催生教育新气象

  自“双减”启动以来,海口多措并举,引导全市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七项管理,催生教育新气象,逐渐呈现出“幼小衔接”科学化、艺体课程多样化、课堂内容趣味化、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特色化等多样化趋势。此外,市教育局还组织各学校开展“双减”开放活动日,家长走进校园,近距离观摩学生的课后生活。“双减”效果和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广受家长好评。

  家园携手“幼小衔接”科学化

  日前,海南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4个省级幼小科学衔接试验区、64对试点园(校)名单。其中,海口市龙华区入选省级幼小科学衔接试验区;海口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校)分布在各区,每个区各2组,包括: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海口市教育幼儿园,海口市港湾小学——海口市港湾幼儿园,海口市英才小学滨江分校——海口市美兰区中心幼儿园,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海口市琼山幼儿园,海口市秀峰实验学校——海口市龙华区中心幼儿园等。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学生在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学书法。海口日报记者肖卫香摄

  年秋季学期以来,各试点园(校)开展试点探索,并进行经验推广。海口市港湾幼儿园园长秦丽花介绍,自办园以来,该园课程与小学紧密结合,通过教育、教学互动,以及学生互访等活动推动幼小衔接。与此同时,该园以生活环境、游戏环境创设,让孩子感知数学,初步理解图形、空间概念;通过举行阅读活动、故事大王比赛以及童话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倡议家长积极加入幼小科学衔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下一步,该园将加大教研力度,与小学共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环境设置、课程设置等问题。

  海口市港湾小学副校长李学慧表示,学校积极对接幼儿园,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推动“幼小衔接”,从学生发展规律出发,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口将邀请专家团队到海口幼小衔接试点园(校)进行指导,提升幼小科学衔接的教研水平,并制定相关方案,在省级试点园(校)基础上推出市一级试点园(校),带动全市幼儿园、小学共同开展科学幼小衔接工作。

  艺体课程多样化炫出风采

  每当下午4点半,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便热闹起来,体育老师和艺术老师逐渐占据教师群体中的“C”位。学生在教室内学琼剧,念、唱、作、打,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非遗文化;在绿茵场上踢足球,挥洒汗水,张扬青春;校道上,花样跳绳炫出速度和风采……

  近日,该校还组织了校内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学校展示了管乐、篮球、跳绳、武术特色课程,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该校教务处副主任魏敏介绍,多年以来,该校以“为领航梦想提供力量”为课程理念,以“梦想课程”为课程哲学,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不断凸显学校品牌化、特色化。梦想课程涵盖润心红、生命绿、智慧蓝、活力橙、高雅紫五大特色板块,共开发了83门校本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艺术、环保等素养。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学生冯万阔格外喜欢跳绳,自参加课后服务以来,他学会了多种跳绳方法。“提升跳绳技能的同时,也是在不断挑战自我,既锻炼了身体,也提高了意志力。”冯万阔说。

  为了丰富学生课后生活,琼山东门第一小学组织社团之间互相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国学经典社团李海珍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汉服的来源、演变以及基本礼仪。蓝晒社团周瑞晓老师向同学们讲解汉服折纸的方法。一方小小的折纸,可以用它折一朵纸樱花、变成一个纸飞机,也可以用它成就心中“最美汉服”的模样。

琼山东门一小国学经典社团和蓝晒手工社团共同开展活动。(学校供图)

  东门一小校长吴正愿表示,“双减”的目的,就是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活动中,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汉服折纸,感受中华服饰之美,切身体验到汉服文化同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既增强文化自信,又增进了社团之间的友谊,真正把“以贤育贤”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课堂趣味化提升学习兴趣

  根据海口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要强化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等七项管理,切实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各学校纷纷强化教研,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海口市第一中学南海分校学生在《生活中的生物》课堂上学习腌制酸菜。海口日报记者肖卫香摄

  近日,在海口市第一中学南海分校,家长们纷纷走进校园,参观孩子们的校内课后生活。“你们看,细胞是失水的。现在我们要让细胞由失水变成吸水!”该校校内课后服务的《生活中的生物》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在生物老师卢国兴的指导下动手腌制酸菜,课桌上的一个个盘子里,摆放着生姜、辣椒、香菜等各式食材。该校教研室主任程东德介绍,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结合中考科目,家长、学生开设了种类齐全的课后辅导。除了《生活中的生物》课堂,《趣味数学》《趣味历史》等课堂也将趣味和知识有效融合,丰富学生的选择。“很开心很有趣,使我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该校初二(四)班伍思颖说。

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学生在上以“玩”为主的地理课。(学校供图)

  海南侨中创新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该校地理组以“玩”为明线,以“学”为暗线,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为孩子营造快乐的地理课堂学习氛围,让减负增效落地课堂。海南侨中地理组把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小游戏,创设五大类游戏情境,通过学生反复的游戏和比赛,让学生轻松掌握了教学中枯燥和抽象的知识难点,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课程特色化展现田园优势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海口市21所乡村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自身实际,开足开齐课后延时服务,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手工、二胡、口琴……除了舞蹈特色班,今年9月起,海口市长流中心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增至近20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海口校内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开展2小时左右,分为基础托管和特色托管两部分内容。其中,基础托管内容为作业辅导,特色托管内容为老师提供的兴趣类课程。除了基础托管外,海口多所中小学校还结合自身师资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后服务特色托管课程,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我很喜欢电脑,平时爸爸很少让我接触。”海口市桂林洋中心小学学生小符说:“现在学校有了计算机课后延时服务,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接触计算机可以让我了解最新的资讯。”在海口市桂林洋中心小学,学校开设特色托管课后服务课程包括足球、篮球、笛子、舞蹈、计算机、美术、武术七大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参与,在实践中发掘自身潜力,拓宽人生道路。

  海口市龙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力“双减”政策实施,学校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利用现有的田园资源“一树、一石、一园、一井”和乡村少年宫活动等打造田园校本课程。同时,努力挖掘学校周边乡土资源,如椰雕工艺、打铁手艺、木工手艺、龙桥特色小吃以及火山岩文化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的田园校本课程的内容。

  该校校长吴清学表示,学校将立足校本资源,构建“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爱劳”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校本田园资源优势,挖掘学校周边乡土资源特色,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的思想内涵,创建具有龙桥特色的课程。

  家长进校园点赞“双减”成效

  日前,为引导家长了解、理解、支持学校“双减”工作,海口市各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学校亲身感受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工作和成效。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家长观摩学校课后服务。海口日报记者刘骄骄摄

  在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多名学生伴随着节奏欢快的乐曲,在操场上跳起竹竿舞,用欢快的舞姿演绎黎族传统文化,牢牢吸引住家长的目光。“跳竹竿舞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锻炼身体,孩子很喜欢。”当天前来学校参观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梁先生观看女儿跳竹竿舞后说,竹竿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的课后活动推出竹竿舞这一项目,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这一举措点赞。

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家长体验课后服务竹竿舞。海口日报记者刘骄骄摄

  在海口市秀英区康安学校的操场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篮球运球技巧;教室里,老师在辅导学生画漫画……精彩纷呈的课后服务项目,令前来参观的家长们纷纷给予点赞。

  “我们学校课后服务分为作业辅导类和特色类,其中特色类已开设20多种项目。”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教研副主任杨永巍介绍,下一步,该校将继续做好特色活动普及,进一步丰富和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形成学校特色,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海口日报记者肖卫香刘骄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7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