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5月17日消息(记者孙春丽文/图)“老村居民很勤劳,民风淳朴,且家家户户都有互帮互助的好习惯。”在老村的大榕树下,村民们休闲乘凉,话家常。
海口琼山区旧州镇红卫村委会老村,是年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老村已建成文明生态村,旧貌换新颜。
海口琼山区旧州镇红卫村委会老村风景。
据介绍,老村在解放前约有24户,多人,先后有33人参军,其中18人为革命献身。现在老村已发展到30户人,其中共产党员21人。
从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老村建成了文明生态村,修了文化休闲广场、文化室,硬化村道、修建水塔,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红卫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运清介绍,村民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了荔枝和散尾葵,还有不少人外出在附近的农场打工,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全村人始终发扬革命传统,齐心协力继续建好美丽乡村。
“村民挣到钱后在村里把老房拆除重建。建文明生态村后,村容村貌变化很大,村民使用的水电都是免费的,由外出人员捐款解决。”张运清说。
86岁的王茀龙是烈士遗孤,他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对老村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老村人积极参加革命,浴血奋战,我的父母、叔伯等8位亲人参加革命抗日,其中7人牺牲在战场上。现在的老村是年在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当时都是小瓦房,如今盖起了大瓦房和楼房。”王茀龙说。
烈士遗孤王茀龙介绍村史。
退休后,王茀龙经常研究老村革命历史,为村里搜集整理村史,呼吁把老村农民协会旧址、老村抗日小学旧址等保护起来。
在老村“抗日小学旧址”附近的一片荔枝园里,村民王录清正忙着修剪。“这些荔枝下个月就要上市了。”
“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王录清告诉记者,他家里已经盖起了两层楼房。王录清年轻时在外面打工,年结婚后回家创业,种荔枝已经差不多20年了,共有多株,行情好的时候,年收入能达七八万元。此外,王录清还种了几百株槟榔,部分已挂果,一年能卖2万元左右。(来源:南海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