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燕亡国后,北燕昭成帝冯弘第四子冯业授父命,率宗亲三百人于辽南乘船渡海投奔南方的刘宋王朝,冯业的子孙在南朝的梁、陈与隋、唐等朝,出任太守、刺史等地方高官者比比皆是,位列公侯者亦不乏其人。谁能想到,一枝落难的北方流亡王族,居然在当年尚属烟瘴之地的荒蛮岭南找到了归宿,不仅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且不断建功立业,名彰朝野,青史留名!
北燕冯氏后人冯金卓(右)与冯卫军(左)在辽博看先人留下的马蹬。
冯宝入乡随俗教化一方
冯宝(~年)字君珍,号元善(一说字柱石,号廷臣)。冯宝自小勤奋好学,青年时曾赴京城建康太学读书,后被委任为高凉太守。
北燕冯氏南迁后,从冯业、冯刿到冯融,南朝政权更迭,宋亡梁代,但流落岭南的北燕王族三代人的政治地位却未受影响,均出任刺史、太守等地方高官。
冯融任罗州刺史后,虽有官阶却无实权,所辖地区又是俚族的势力范围,因此号令不行,步履维艰。为突破困境开创新局面,冯融千方百计寻找地方势力作支柱,以获得当地少数民族的信任,从而顺利推行王朝政令。他得知冼英是高凉地区的民族首领,“有志行”,便打破民族偏见,为当时在高凉郡担任太守的儿子冯宝做主,迎娶冼英为妻,这就是后来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婚后,在冼英的协助下,冯宝致力传播汉人的先进文化,教民耕织,用铁制农具代替落后的刀耕火种,帮助当地俚族百姓兴修水利,采用“牛耕田”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冯宝还在郡内开设教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并亲自到馆讲学,高州民间至今还流传有“冯宝指令读诗书”的诗句。
经冯宝与冼夫人的多年经营,早先落后的高凉郡遍布沃田良畴,十里八乡鸡犬相闻,处处回荡朗朗读书声。自崛起辽宁龙城的北燕王族万里入粤后,岭南高凉一带始有教化,喜现“士相以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圩(xū:闽粤地区称集市),弦诵日闻”的文明风尚。俚族百姓对冯宝感恩戴德,视其为救苦救难的大恩人,亲切地称他“冯公宝”。
冯宝不仅是治理地方的能官良吏,还是抚境安邦的栋梁之才。他与冼英歼灭了李迁仕的叛乱,大力支持后来成为陈朝开国皇帝的陈霸先,一道平定了为患南朝多年的侯景之乱,保一方黎庶平安,使这枝流亡岭南的北燕王族终于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史载,冯宝在高凉郡一带颇具号召力,广大俚人尊冯宝为自己的部族首领。冯宝与冼夫人每次出巡,“每行部所至,蛮酋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并高兴地欢呼“冯都老来矣!”。冯冼联姻后,汉俚民族相处无间,友好往来,百越地区民族融合的局面迅速形成。
隋开皇十年(年),因冼夫人及其孙冯盎助隋平定岭南之功,朝廷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也由此喜获“谯国夫人”的尊号。
冯盎智勇双全为国戡乱
冯盎(~年)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是南朝梁代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的孙子,此人是北燕王族中崛起的战功卓著的武将,因功升任隋朝的左武卫大将军。
隋开皇十年(年),冯盎受冼夫人派遣,火速率师前往广州平定了王仲宣、陈佛智叛乱,获得大捷,令动乱的岭南恢复秩序,冯盎因功授封高州刺史。
隋大业七年(年),冯盎追随隋炀帝出征辽东,这也是南迁的北燕冯氏第一次归返故土。这时距北燕亡国、冯业率众浮海投宋,已过去了年。隋炀帝此次征伐辽东大败而归,冯盎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护驾有功,升为左武卫大将军,这是一个极为显贵的军衔,足见隋炀帝对冯盎的信任与器重。
公元年,隋朝灭亡,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眼见中原失控,自身难保,冯盎和其子冯智戴返回岭南,统率各部酋长,聚结兵马五万多人,守土防乱,以待天时。
唐武德三年(年),冯盎平定高法澄、冼宝叛乱,自此,岭南从番禺到苍梧以至朱崖等地,均归附冯盎统辖,冯盎自称总管,掌控岭南军政大权。
此时,有人力劝冯盎仿秦末南越王赵佗例,割据岭南,冯盎严词拒绝:“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岛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岛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后世史家指出,冯盎不称王实为明智之举,避杀身之祸,保家族富贵。
冯盎不仅不割据称王,还顺应形势,于唐武德四年(年),率南越各部归顺唐朝,唐高祖李渊授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后又加封耿国公。鼎盛时,冯盎拥有奴婢万余人,辖地两千里,他“勤于簿领,诘摘奸状,甚得其情。”将岭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
唐贞观二十年(年),冯盎病逝,终年80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广东高州冼太庙里的高力士(冯元一)塑像。
被误读的北燕后人“高力士”
在冯宝、冼夫人的后人中,名号最响且家喻户晓的北燕冯氏后人,并非冯宝、冯盎、冯智戴,而是唐玄宗的宠臣、传说中为李白脱靴的大唐名宦高力士。
在广东高州市内的冼太庙中,一个头戴蓝冠、身披红袍、手捻拂尘、一身宦官装束的立像颇为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
高力士不姓高,他的真实姓名叫冯元一,乃冯宝与冼夫人的六世孙,正宗的岭南北燕王族后人,他并非市井误传的奸佞小人,而是捍卫江山社稷、一生尽心侍主的大唐忠臣!
因父亲冯君衡(潘州刺史)获罪身死,年仅十岁的冯元一被锁拿为奴,惨受阉割酷刑,入宫当了宦官。高力士天资聪颖,悟性很高,甚得武则天喜欢,便将他留在身边,并按“佛家护法神将左金刚右力士”之意,改其名为“力士”。冯元一后被内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姓高,称高力士。入宫后,高力士结交李隆基,两人私教甚笃,李隆基即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在李隆基崛起的几个关键时段,无处不见高力士的身影,诛韦后、诛太平公主,高力士出力甚多,因功升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封渤海郡公。
李隆基登基称帝后,改年号为“开元”,各地送来的奏章,均先交予高力士过目。小事,李隆基任由高力士自行依律处置;大事,才由高力士转呈李隆基过目。这时的高力士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许多文臣武将都来巴结高力士,东宫太子李亨称高力士为“二兄”,亲王、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爷”,唐玄宗也不直呼其名,而敬称他为“将军”。虽然权位日隆,但高力士却头脑清醒,处事慎重,在辅佐玄宗处理朝政时,事无巨细,他均亲力亲为,妥帖恰当,史载:“(高力士)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乃忠臣也。”
高力士如此侍君,自然获得君王的信任与厚待。唐玄宗一生对高力士信任始终,不离不弃,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谁知,到了明代,一位叫冯梦龙的文学家却在自己的“三言”小说中虚构出“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荒诞故事,将这位与自己同姓的大唐名人由白抹黑,再加上民间戏曲的胡乱传播,高力士这位执守臣节、忠心捧日的北燕王族后人,形象惨遭歪曲。
“广东保钓第一人”
据茂名冯氏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电白冯氏理事长冯开春介绍,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最早保卫“钓鱼岛”、英勇捍卫国家主权的清代泉州府将军冯猶(yóu),乃北燕冯氏王族后人。
冯猶,是冯宝冼太夫人后裔,电白区七迳(jìng)镇冯氏世安始祖第九代孙,生于公元年,因屡立军功,被提升为泉州府将,卒于清嘉庆十二年(年),享年75岁。
冯猶将军古墓碑载:猶公自幼勤学武术,稍长随父到雷州经营。乾隆三十三年参加省试中武举人,并被派到福建泉州府任军职。当年,台湾及金门、马祖、钓鱼岛一带倭寇猖獗,疯狂抢劫往来商船,伤害百姓,福建和台湾官府纷纷上书朝廷,请求派兵征讨倭寇。
乾隆四十五年(年),身为泉州府将军的冯猶受命赴台剿灭倭寇,兼管钓鱼岛南北八座小岛。冯猶历经近三十年的艰苦征战、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终于在嘉庆六年(年)平息倭患,台湾及其附近岛屿才得以安宁。冯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代都受到人们称颂,享有“广东保钓第一人”之美誉。嘉庆皇帝下诏予以重赏,赠金银珠宝无数,赐良田一千二百亩,而今仍有遗迹可寻。
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的中法镇南关之战中,辽宁庄河的李秉衡总督与北燕后人、广西冯子材老将军一后一前紧密配合,重创法军,在悲怆晚清,为屈辱中国赢得了对外战争的唯一胜利。
缔造“红色娘子军”的海南革命元勋冯白驹
近现代海南地区最有名的北燕冯氏后人,非冯白驹莫属。冯白驹(—),海南省琼山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别名裕球、继周,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冯白驹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广东省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
年下半年,华南大陆全部解放,国民党军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将败退海南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总兵力10万余人重组,构筑成“伯陵防线”,企图固守海南。冯白驹率领麾下的琼崖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渡海作战兵团,里应外合一举解放海南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一部名为《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电影风靡大江南北,这支“红色娘子军”就是冯白驹于年亲自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女子连队,为海南革命和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红色娘子军》里的党代表“洪常青”,其原型正是冯白驹。
北票政府高度肯定
“北燕南渡”的历史意义
年4月12日晚,辽宁北票,在迎接北燕冯氏后人回辽千年祭祖的晚宴上,评点“北燕南渡”,北票领导说了这样一番动情的话——
从公元年,北燕王子冯业带三百族人渡海南投,至今日,历史走过了年的悠悠岁月,多少风云激荡、多少世事浮沉,弹指千年一挥间!
在这千年岁月里,当年国破家亡、泪别故土的北燕冯氏,在异乡打拼,创立无数功勋,也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苦,但无论形势如何艰难危恶,他们始终站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最前沿,始终以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心系天下苍生为己任!
……
从先人奠定的千年亲情中走来,放眼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我们坚信,以这次北燕冯氏回辽祭祖为起点,北票完全可与广东、海南乃至东南亚的冯冼宗亲一道共寻商机、共谋发展。北票热烈欢迎自己的千年老乡来北票投资置业、优势互补;真诚支持冯冼文化借势北上,在北票大地生根发芽;衷心期盼北票的文化、产品、资源输出省外乃至扬帆出海,实现经济转型脱胎换骨的质变一跃!
“北燕”来归,这是先人赐予我们的光阴感动,是一份万金不易的亲情续补,是承前启后的岁月拐点,是指引未来的机遇提示!
岁月不老、山水有情,年4月12日,你们终于回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北票市委市政府代表北票六十万人民群众,欢迎你们,远行万里的游子;祝福你们,北票千年的乡亲!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张松编辑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