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小记者团走进海口琼山福稻基地下农田亲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6月21日消息(记者孙春丽)“学农耕,知农辛,懂感恩,惜粮食。”为让孩子切实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感受,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6月19日,南国小记者团来到海口市琼山区伯候村琼山福稻基地,下农田亲身体验收割水稻,零距离感受丰收的喜悦。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辛劳滋味,共同响应“尚俭崇信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海南食品安全宣传周号召。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记者陈卫东摄

小记者下农田亲身体验收割水稻

上午九点,在琼山福稻基地,小记者团的老师和基地的工作人员领着小记者们背诵了《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小记者们对这首《悯农》古诗很熟悉,可他们对平时吃的米饭是如何来的都只是略有耳闻。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成熟的稻田究竟是怎样一番情景?农民伯伯又是如何收割水稻的呢?

穿戴整齐,准备下田。记者陈卫东摄

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分成若干组,一群小记者,镰刀嚯嚯向水稻。为了确保安全,割稻体验在一对一看护的情况下进行,同学们轮番体验。开始割稻,大家有说有笑,好不开心。

千万别以为收割稻子很简单,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首先要用手把稻子收拢,镰刀贴着根部快速用力地收回,双手配合迅速地将割下来的稻子码放整齐,在地里排成一排,这样才算合格。一番劳作下来,小记者们个个头上冒汗,有的还直喊腰酸。“割稻子要一直弯着腰,好累啊,我现在能体会古诗里‘汗滴禾下土’的含义了,真的是‘粒粒皆辛苦’啊!”小记者应得秩说。

第一次用镰刀。记者陈卫东摄

另一名小记者许泽珺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基地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割稻做起来有模有样,5分钟时间就割完十几把稻谷。“以前只知道大米下锅后就成了米饭,真不知道还有插秧、施肥、除草、收稻、加工……这么多道工序,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爸爸妈妈工作赚钱也很辛苦,今后吃饭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再浪费粮食了,碗里的饭我一定要吃干净。”

“看我割的水稻。”记者陈卫东摄

体验割水稻宣传尚俭崇信

“水稻从插秧到收割,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稻子是如何变成大米的?”“田里的水稻是什么品种?和超市里卖的大米有什么不同?”……小记者们走进丰收的稻田,向基地的工作人员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以前插秧、收割都靠人工,现在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作业了。”基地工作人员白凤珍说,这种“原始”的收割方式虽然有点累人,但孩子们一番体验下来,能亲身感受到农业劳动的不易,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小记者举手提问。记者陈卫东摄

在互动环节,白凤珍讲述一粒米的由来,同时向小记者介绍琼山福稻基地的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

白凤珍说,海南昇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琼山区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在红旗镇墨桥村率先试种了50亩“琼山福稻”小型试验田,选用富含直链淀粉的籼稻品种,通过科学种植,再通过五田家现碾米连锁门店销售,极大地保留了福稻的原生口味与品质,试验田取得了预期成功。

田间课堂。记者陈卫东摄

带着儿子一起体验劳作的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没吃过什么苦,这个活动挺有意义的,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走进农村的机会,希望他们能在体验中有所收获,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另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家孩子平时有些挑食,不太爱吃米饭,但是一上午劳作下来,中午吃了两碗米饭。“现在的孩子多生活在温室里,很少知道劳动的辛苦,所以只要小记者团组织类似的体验活动,不管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来体验,我想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了。”这位家长说,通过一些体验活动,原本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也会帮着她做一些家务,并且改掉了以前一些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小记者体验割水稻宣传尚俭崇信活动,是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开展年年度食品安全周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向社会公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普及科普知识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弘扬“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林鸿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5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