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路线:从南京乘船东下,经秦淮河、溧水、溧阳入太湖,至吴江盛泽黄溪村史彬家、至太湖西山(鼋山普济寺,傅洽就被抓处)、穹窿山皇驾庵(有碑)、经京杭大运河入钱塘(经杭州东明寺),由富春江、浦阳江(藏浦江郑洽家,观龙灯被人认出,追兵至,躲入枯井,官兵见井口蛛网不再查,逃过一劫),经新安江辗转淳安紫盖峰(现紫盖岛、湖底有狮城、附近大胡(坞)山有文奎太子墓)、兰溪皇回寺、衢江、金沙溪(三清山)、乐安河、鄱阳湖、抚河(至抚州)、盱江(至永州)、湘江(至湘潭)、重安江、乌江(贵阳、安顺)等水路一路向西迁,后经常走湘潭、武昌洪山、宿松、江州赛阳(九江)、鄱阳县,由鹰潭或由赣江入闽,访泉州开元寺,访正映洁庵大师于雪峰寺。数十载为躲避密探,经常变换住所,靠施舍度日。
1、盛泽黄家溪史彬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其卷十七《建文逊国》对建文帝出亡经过有专论,记载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兵自南京金川门入,建文帝剃发为僧人,由随护护送从密道出城……接下来就是史彬雇船,载建文帝一行,“取道溧阳,八日,始至吴江之黄家溪史彬家。”《明史纪事本末》记录建文帝到吴江有四次:第二次(永乐)二年()春正月,建文帝离云南,由重庆抵襄阳,六月入吴,八月八日,复至史彬家……第三次(永乐)二十二年()春二月,建文帝东行,与史彬相遇与旅店,言及榆木川,稍色喜。史彬问道路起居状,答曰:“近来强饭,精爽倍常。”即同彬下江南,至彬家……第四次(宣德)九年()夏五月,建文帝复至吴江史彬家,程济从。时彬已死,帝悲悼之,慰劳其子倍至,为史彬孙取名“鉴”,史鉴长大后作《致身录》,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研究建文帝的文献。其子史晟在《致身录跋》中写道;宣德二年,史家的仇人向官府密告史仲彬曾随建文帝出亡,于是他被监于县狱严审拷打,三月十日竟死于狱中;七年后的宣德九年(1434),建文帝与程济又到史家来看望,得知史仲彬已因他早辞人世,建文帝欲哭无声,时史晟妻刚生一男孩,于是请建文帝赐名,建文帝抬眼见桌上放一部宋史,遂取名“史鉴”。
2、苏州西山:建文帝曾藏于江苏吴县太湖鼋山普济寺,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有碑)。据《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搜寻建文帝下落中.胡濙访得建文帝被僧司溥洽所救,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后傅洽就被抓,帝经京杭大运河南下,途中停留东明寺。
3、杭州东明寺:建文帝等人经京杭大运河到达位于杭州市良渚镇安溪东明山,东明山原称灵妙山,后因唐代高僧道通在此设立讲经道场,声誉四溢而改称古道山。“建文帝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杭县志稿》卷八)。明代因山上寺名东明,后又得建文御赐匾额“东明禅寺”,古道山又改为东明山。
4、浦江郑义门:史彬家被发现后,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建文帝朱允炆出亡,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
5.上饶三清宫:舟换水路至此,江西上饶玉山县三清山三清宫,“明冶山碧云藏竹之所”就是建文帝的墓。东北侧面的一块山岩,山岩上刻有“螣冈”二字。对此,经考证“螣”为“蛇”,即小龙。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年)十二月五日,为农历丁巳年,属相为蛇,即位时年仅21岁,也可谓“小龙”。三清宫大殿石柱楹联镌刻“一统大明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元无极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有传说是建文帝隐身三清山时所题。
6、抚州船屋:天地会现名致公党,天地会总舵遗址,隐藏在江西抚州,船屋在中国只有4个,而且都在江西抚州!老屋呈船形,纪念建文帝当年乘坐红船的历史!湘潭何氏家谱记载:建文帝曾一度在江西抚州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潜入湘潭银塘。赵氏家谱记载:殿先公曾在抚州任郡守,元二公红船差籍。
7、宿松(吴楚交汇地):明丹阳戴瑞珊,拜四川提学副使,靖难之役后寻建文帝30年,临终作《东山公墓志铭》摘录:京师破,帝逊国,出亡。公闻之即遣散家众,挈一妻二子变姓名,微服去官,拟于吴楚之交(宿松,证明此地是建文帝隐藏地)觅一栖遁所。至皖(自川乘舟至皖是宿松),侦知帝未死,匿姑苏史仲彬家,遂速行渡江赴吴。比至,帝已去,乃由吴越赴闽,历楚、蜀、黔、滇、两粤觅帝所在,虽穷乡僻壤无不遍及。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戴瑞珊生于明洪武庚戌年六月十五日,死于明宣德壬子年十一月十八日,在世近63年。江洲白鹤(赛阳)元一公家谱记载,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是一员百战猛将,因从龙功封世袭千总。建文帝族在元一元二公(赵籍)保护下藏身宿松杜溪,此建立一个以复国为目标的小朝廷(附近有村名建国,朱姓)。(后杜溪居所被焚,通祖藏身樟树村,明朝失日为月,改胡姓),通祖居胡樟树村,可能怕走露风声,逢年过节不许外村人进入游龙灯,到现在这个村子仍保留了这个习俗。本村通祖后七代樟树人都只留一户守村,在永乐之后的明朝,樟树人每代流向不同地方定居。祠堂门外有一口半月形古塘,有正史有记载,朱元璋给建文帝起的绰号就是“半边月”。鄱阳湖周边是建文忠臣避难地,谢氏家谱,在建文四年年,朱棣诛戮建文诸臣“瓜蔓抄”,为避难妄引株连,秀三公后十四代人明仁公由乐平迁至江西鄱阳谢家滩。鄱阳县忠烈:胡氏忠烈胡闰,字松友,鄱阳人,建文帝时又升为右补阙,进任大理寺少卿。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登上皇位,胡闰恪守忠君古训,为建文帝服孝,被朱棣灭九族(应是知道建文帝的行踪)。专家分析湘潭赵氏家谱:数代人为建文帝族奔波,殿先公祖籍湖州,曾任饶州(今鄱阳县)郡守(为朱元璋托孤大臣),其子元一是百战猛将,元二红船差籍,在“靖难之役”时,应与建文帝随行,护送建文父子避难太湖、抚州、鄱阳、湘潭、贵州等地。宿松朱氏家谱记载祖世居江西婺源。苍龙(洪武帝)始安庆之朱,自苍龙孙庆十而吾族与太湖舒城之朱均自苍龙千一公(千年一帝,建文帝在暗指自己)始,本三公(暗指文奎,奎字上下分开),迁宿松而止于东乡杜溪之(石國)(石良宰相屋)。宿松名人朱书,寻祖至杜溪,死后葬于此。
8、永州永安堡、通祖碑记:永安堡“个石匠建了3年”,有专家考证后疑为建文帝避难之地。附近发现的《骆氏族谱》记载:骆以诚,明洪武戊申年()任指挥千户侯,随明太祖征战而亡,还有建文帝奶妈和童年伙伴记载。龙池寺碑刻现“燕师”、“燕天”字眼,龙池寺遗址位于新田县枧头镇洞心村,遗址中发现一块题为“缘化袈裟记·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的碑刻,“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藏此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备燕师”、“有襕袈裟入寺”、“不希燕天岂复何言代立”等字句。碑的下半截有“胡廷岫”、“胡廷宣”、“胡以恭”等人的捐赠明细,洞心村《胡氏宗谱》。还有《益闻先师》碑,碑文曰:“益闻先师武穆而空者,系帝君也。帝君文宣而圣者,建帝君也耶。夫帝君以忠义之英风,春秋之大节上继先圣,下开后王,所谓千古一人者也……(千一公)”。景仙寺发现的碑刻上,写有“龙池祖寺”,尊龙池寺为祖寺,被疑为是龙池寺主人随行人员的寺庙,可能与建文帝一道流亡的牛景先有某种关联。“三章程碑”,详细内容为大观堡内的慈善机构乐善堂的管理措施和具体施舍条例。据新田县志记载,景仙寺建于明初永乐五年(),有碑为“化缘僧本通号惠圆”所立,碑刻有“其师早而真俗,遗下本通等”、“后人之观斯碑者,而知某僧化某处之擅信,而某人捨其位之佛相,垂成于万家,耿耿不磨”等句。暗合建文帝“舍其位”为僧,以“师”相称,携子修行。“师”之子“本通”,“本通号惠圆”建文帝有子避难新田更名“本通”。
9.湘潭、长沙:湘潭何氏家谱记载:建文帝出南京后,前左军都督何福参与了策划,并派人护送建文帝逃亡。建文帝一度曾在江西临川栖身,于永乐二年来到湘潭银塘,改姓何氏。后因何福参与策划建文帝逃亡的事暴露,遂以自杀假报,潜来湘潭埋名隐居。还有湘潭赵氏殿先公一家,数代为建文帝奔波。曾在湄江的观音崖一带隐居,诚心礼佛,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隐姓埋名的朱允炆,自称应文和尚,看着观音崖绝美的景色感叹道:“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长沙建文帝后裔张氏《自源冲张氏族谱》中记载:“公讳源聪,字思孔,号岐山,亦字秉亮,胜国遗裔,遭难改徙外家姓张氏。皇祖淑文袭五等爵,其尊奉望公避靖难兵播迁江淮,货殖卒业。公从权度,积资巨万,疲于赋,走长沙。”其中的“源冲“就是由七世祖的名讳“源聪”演化而来的。“七世祖源聪公”或为太子。天华山古墓没有主碑,左碑依稀写着“马公字文建”,右碑则为“胡公讳明建”。影珠山上有皇都地名,如龙坡庙、龙坡里、九龙庵、九间房、九马嘴、万寿宫、凤凰台、养静园等,这些地名在向人暗示建文帝的存在,而影珠山下地名板仓、长乐与皇都南京的板仓、长乐相同地名。在“迁湘始祖源聪公墓图”中注明有“长沙大贤都自源冲塔山嘴七世祖源聪公妣何孺人夫妇合墓”。长沙张氏年在白沙古井上面镌刻有:“张氏白沙古井,壬戍岁秋月重修”等字样。胡樟树家谱记载:村始祖“通”讳聪,妣张氏。
10.贵州安顺:“红崖天书”。在年(明永乐四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凰(御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亦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的诗文。最近附近发现建文帝九字印玺一枚(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湘潭赵氏家谱记载:元一公有后裔迁居此地,应证了赵氏数代为建文帝奔波。安顺还有许多明代屯堡人的后裔。这支屯军是朱标在世时,朱元璋派往贵州的平西候沐春的军队,平西候于建文元年死于军中后,建文帝派左副将何福接任平西候沐春的位置。由于有如此有利条件,因而建文帝到贵州应该是较好的选择。建文帝在贵州的遗迹众多:安顺市的飞虹山、黄平的米宝寺、长顺的白云山、清镇的云龙洞和平坝的高峰山。
11、湖北洪山:据自称是建文帝后人所珍藏的《让氏家谱》记载,收录的历代派系,源自让家祖传的“烧包单”(祭祀品)记载下来的内容;建文帝“殁后葬于洪山之阳(死后葬于洪山南坡——记者注)。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墓在今天的武昌的“宝通寺”,谐音“保通”还有对儿子通的思念?满清后亡于武昌发动的辛亥革命,冥冥中自有天意。明朝末年福王朱由崧偏安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朱由崧尊崇建文帝为“让皇帝”,把他供入太庙。让氏家谱记载,一世祖銮(应该是鉴祖之子,樟树谱现译为条祖,迁湖北),二世祖庭(和樟树家谱的庭字辈对应),因为漏掉了好几代人,所以让氏家谱只记载18代人。
12.四川寺庙:重庆市的龙兴古镇,相传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龙藏寺为僧,“龙兴”亦因此而得名。重庆市瓷器口宝轮寺,相传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后人因将所在的白岩山改称为龙隐山。宝轮寺也就称为龙隐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经四川宜宾越溪河,隐居于隆兴,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13、云南广西:云南大理地区还将建文帝称作“惠帝”,并把惠帝作为自己的鼻祖;在云南通海秀山公园慈仁寺内,有建文帝及几个随从的塑像,通海民间世代流传着与建文帝有关的“曲陀关紫萝卜”、“杨家嘴宿海寺没有蚊虫”的故事。云南武定武定狮子山,寺中现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中间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龛额书“明惠帝”三字。阁前对联为:“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据说寺内的乾坤双树、龙凤翠柏、月潭潜龙等十余处景物都与建文帝有关。广西宝华山:关于建文帝隐居宝华山最早的记载见于正德年间,时任横州判官的王济记载曰:“横人相传建文庶人遇革除,时削发为僧,遁至岭南……今存其所书‘寿佛禅寺好’四大字在焉。”徐霞客游历大半个中国,其考察足迹大致就是在追寻建文帝逃匿的路线。徐霞客曾入住宝华寺,在其《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寺门颇整,题额曰‘万山第一’,余忆为建文君旧题……见积砖累累,僧曰:‘将建建文庙,故庀材以待耳’。”
14、泉州开元寺:洪武末年,泉州开元寺选不出住持,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亲自下旨,命江西抚州金溪人正映庵禅师为泉州开元寺住持,可能是留给孙子建文帝的后路。宁德上金贝的墓园,墓刻落款“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支提山华严寺中珍藏的明代云锦袈裟(五爪金龙紫衣袈裟)现身,建文帝墓遥遥相对的郑岐村郑氏,为建文帝重要亡臣之一郑洽的后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明史学会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