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南周刊
丘濬:魂归故里五龙池
国士丘濬·故居遗迹
■杨江波
明弘治八年(年)二月初四,丘濬病逝于京城,后辗转至次年十二月,其灵柩才得以归葬故乡。丘濬的墓地,位于丘濬老家下田村(今海口琼山区金花村)十余里外的“五龙池之原”。年,丘濬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建成丘濬文化公园。
市民参观丘濬墓。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丘阁老圈定寿地
明正德《琼台志》记载:“丘文庄公濬墓,在县西十二里五原都五龙池原,遣进士会稽陈元监造,夫人吴氏合葬。”“原”是源头的意思,为水流流出之处。“五龙池之原”这个地方,是丘濬生前托人寻访,然后自己圈定的。
《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海南省海口分谱》记载,丘濬晚年时,自知天年不久,于是托学士张东白(江西南昌人)代其找堪舆师去家乡海南寻觅寿地,张东白最终推荐徐豹专任此事。据专家考证,徐豹字文蔚,号曲全,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堪舆专家。徐豹得丘濬面授机宜后,直奔海南找到了王佐。王乃丘濬门生,时已致仕。徐豹和王佐按照丘濬的函示,踏访细察陶公山、博苍山、五原都等地,并绘图加以注释。徐豹回京后请丘濬选择,丘濬最终选定了位于水头村附近的五原都五龙池之原,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地。
丘濬墓前的石像生。海南日报记者李丛娇摄
丘濬墓前的石像生。海南日报记者李丛娇摄
“丘文庄先生无恙时,以葬地谋诸洪都张学士东白先生,为访海内名地师,以曲全徐先生荐……先生徽州歙县人,名豹,字文蔚,曲全其号也。丘文庄公谕葬地先生所择定。”王佐《鸡肋集》中的相关记载,佐证了这一经过。
丘濬之所以选择“五龙池之原”作为自己的寿地,与此地的山水形胜有关。明正德《琼台志》记载:“五龙池,在县西十二里五原都。四面高坎,中平畴,周围几十里。内泉五眼涌出,清洌,有声,不竭……”综合相关史料可知,丘濬墓的两侧和背后分布着五组小山丘,势如腾龙,墓葬位于被山丘环绕的一块平地上,近有一池。池中有五眼泉水涌出,流水不竭。此地距府城不远,而且依山傍水,面向平畴沃野,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
弘治九年(年)十二月乙酉日,朝廷为丘濬进行谕葬,丘濬的灵柩归葬他自己圈定的“五龙池之原”。
墓园规格很高
丘濬墓由工部进士陈元督造,前后耗时四个月才完成,规模宏大,规格很高。丘濬墓园入口处有一面影壁墙,上刻有“麒麟奔日”图案。走进墓园,可见“理学名臣”石牌坊一座,过了牌坊便是神道。神道最前面有石华表一对,接着是石翁仲、石羊、石狮、石马。
神道的尽头,就是丘濬墓。丘濬墓按明朝规制建造,主墓高坟呈天圆地方八角形。主墓前立一墓碑,碑上刻有“双龙飞舞”图案,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碑面上端刻“皇明敕葬”四字,正中刻“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墓”,下方自右向左署:“钦差督造坟茔工部进士陈元,钦差护送行伺行人宋恺,钦差斋文行人司行人奚自,钦差书册太仆侍卿姜立纲,弘治丁巳年三月清明日立。”
皇帝谕祭碑立于丘濬墓园石翁仲前,碑的正面刻“普天诰命”,碑的背面刻皇帝谕祭文。民国《琼山县志》记录了丘濬墓的《谕祭文》:“惟卿早擢高科,历事累朝,博学能文,名文允昭。简在朕心,置卿近密。入告谋猷,每多裨益。胡为婴疾,竟尔告终,爰念往劳,深恻予衷。特颁恤典,有赠有谥,给驿还丧,并赐葬祭。君臣义笃,始终克全,卿灵如在,其歆鉴焉。”
丘濬生前声名显赫,其墓落成后,有不少官员、文人探访。清末宣统年间,曾任广东按察使的俞钟颖,曾作《谒丘文庄海忠介二公墓》一诗,其中有诗句:“《衍义补》一书,百世作标揭……幸游公梓里,旷世奉圭臬。近传新诏书,恩光照山垤。凡在古贤墓,慎护毋渎亵。”
俞钟颖探访丘濬墓时,丘濬墓应已部分损毁。与俞钟颖生活年代相近的海南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宪,也作有《谒丘文庄公墓》诗,其中有诗句:“煌煌谕祭碑,赑屃扶其趾。剥落存四柱,石亭已倾圮。”
俞钟颖踏入丘濬墓园时,可能已经看到“剥落存四柱,石亭已倾圮”的场景,因此写下“慎护毋渎亵”,希望先贤的墓园得到妥善保护。
再往后,还可以通过《丘海里墓记》来了解民国时期的丘濬墓。民国十七年(年),广东饶平人陈沅利用“随军防琼,留驻海口”的机会,实地考察了丘濬墓,随后写成《丘海里墓记》,此文描述了当时丘濬墓的样子:“林木既尽,有双石狮立道傍。侧首南望,即见丘公之墓。倚阜北向,中洼前突。洼处已辟成田,淖不能越……石华表翁仲虎马,有欹有倒。御碑高约五尺,周绕云龙,额篆奉天诰命,中刊谕祭文二道。下无赑屃。石坊二,前圮后存。”
后人悉心守墓
丘(邱)氏宗谱记载,旧时官府曾派专人守丘濬墓,琼山县有专门的俸银供给。后来,不知从何时起,丘濬墓无人看管,墓园逐渐变得荒凉。
丘濬后人回忆,看到丘濬墓荒废已久,丘濬十四世孙邱梅决定主动承担起看管墓园的责任,为了方便,他特意从金花村迁到墓园旁边的水头村居住。民国《琼山县志》收录了清末民初琼山著名文人张廷标的《谒丘文庄公墓》一诗,其中有诗句:“守墓公儿孙,旁支移故址。”此后,丘濬墓的守墓人大都为丘濬后人,他们迁居水头村,并在此开枝散叶,成为丘濬后裔的一个支系。
当然,丘濬墓并非一直处于私人看管、修缮的状态。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雷琼观察使朱亮生曾主持重修丘濬墓,开坟前神道;民国时期,丘濬墓也曾得到修缮。
后来,丘濬墓遭人破坏,墓穴被撬开。年清明节,许多丘(邱)氏后人聚集在水头村,举行了丘濬及吴氏骸骨安放仪式,并简单重修了丘濬墓,重新堆起墓冢。
年,海口市拨款重修丘濬墓,修复主墓、碑记、石香炉、神道、石牌坊。年海口设立文物局,履行管理丘濬墓、丘濬故居、海瑞墓等古迹文物的职责。如今,丘濬墓得到妥善保护,私人看管墓园已成为历史。(杨江波)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