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之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海南省残联已“备好黄金甲”。
这些年来,海南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开展,让全省广大残疾人意志风发、信心百倍,他们在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和自贸港建设中大显身手,凭借勤劳和智慧,自强自立,为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更高质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着。
党建引领,为脱贫群众找准方向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海南省残联在精准助残脱贫中,以党建引领,启动了“抓支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工程,充分发挥残联基层组织党员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努力塑造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带头人,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走向小康,让残疾人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了方向感。近年来,省残联通过挂职和选派等形式,先后派挂10余名干部到海口、文昌、万宁、定安、临高、乐东、白沙和洋浦等市县基层指导和参与残疾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想尽办法吸引致富能手和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增强基层脱贫的内生力,加快脱贫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扶贫点贫困户和全省2万多名建档立卡残疾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大力推进和实现扶贫点贫困户和困难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全省突发困难残疾人家庭多户实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在脱贫攻坚中,省残联对扶贫定点和新村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年之前,和新村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嫁汉不嫁和新村,屋破路烂海腥臭。这个邻海而居、良田千亩、交通便利的村庄,应该富甲一方,可是偏不是这样,全村有户,人口多人,贫困户有户,人口人。究其根源,是这个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为改变这种不良的现象,近几年来,尤其年9月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残联党组先后召开了3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和新村脱贫攻坚方案,成立脱贫攻坚‘背水一战’领导小组,主动联系省国土厅、财政部海南监管局和新村扶贫工作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临高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扶志”增加“造血”工作为扶贫的关键,把谋划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党建为引领,主题教育为契机,强化两委班子和扶贫工作建设,以发展养殖业、旅游业和服装加工业为扶贫产业,促进村民收入稳定增长;以自强模范和致富能手为榜样,增强村民勤劳致富的信心、决心和志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为切入点,树新风,扬正气,培养村民爱村爱家的自豪感。采取得力措施和省残联全体机关干部一对一的对口服务,和新村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年10月,和新村户全部脱贫出列,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元,位居全省脱贫村前列。
产业助残,脱贫攻坚走向新天地
“由于身体残疾不便,之前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赚钱,每天都窝在家里,不仅没有收入,呆在家里也很憋气。如今好了,不仅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有稳定收入,每天还可以和残友们交流,人的性格和心情也相当愉悦。”残疾人陈小六说“是啊,感谢省残联,让我们这些困难残疾人在这里就近就便就业,待遇也高,每月有2千多元收入,照这样下去,不要说脱贫,小康也不成问题”。
其实,在和新村的这个扶贫助残车间里,还有20余名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属及困难户跟她一样,这一份“足不出村”的工作,不仅解决了就业难题,提升和巩固脱贫成果,也让他们同健全人一样,共享自贸港建设的风采和成就。
据了解,年5月18日,省残联率先创办的农村阳光助残“扶贫车间”和阳光之家正式启用,不仅为先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解放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劳动力,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困难残疾人及困难残疾人亲属就地就近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类似这样的助残基地,省残联在全省其他市县也相继铺开。如在万宁市大茂镇创办残疾人椰壳工艺厂,帮助了30多名当地建档立卡困难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亲属实现家门口就业。琼海市残联扶持创办的以加工生产蜡烛的琼海阳江鸿运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厂,安排了6名特困残疾人和15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并带动一批残疾人和贫困户群众创业就业,实现了脱贫。东方市残联积极发动困难残疾人入股到爱心企业中享有盈利分红,年,爱心人士杨丽花在该市八所镇创办起东方市鸿盛残疾人服装加工厂,安排了10多名困难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还让50多户贫困户和困难残疾人入股企业享有年终盈利分红。
此外,海口、三亚、儋州、文昌、昌江、澄迈、乐东等市县也建立了一批就业创业基地,这些举措都精准助力残疾人脱贫,尤其为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残疾人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和复工复产难题,省残联对全省盲人按摩店进行部分月份租金进行补贴;联合省人力资源开发局连续举办了两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招聘会,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共有37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步入工作岗位。
制度保障,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近年来,为加大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力度,省残联、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海南省就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阳光助残扶贫车间认定和补贴办法》,下发了《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指挥部关于建立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车间)的通知》和《海南省残联关于进一步做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车间)建设工作的通知》,制定印发了《发展手工制作促进贫困残疾妇女就业脱贫行动实施方案》《电子商务助残扶贫行动实施细则》《青年志愿者阳光助残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和《产业扶持助残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规定,为全省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省残联还通过组织困难残疾人参加扶贫夜校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1一2门生产实用技术,助力脱贫攻坚。
典型带动,激发残疾人脱贫热情
海南省残联在助残脱贫中,高度重视典型的带动及榜样的宣传。海南残服爱心服装厂李王花,是一名腿部残疾的大学生,大学时攻读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进入广州一家服装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服装行业相关知识和经验。近年来,在省残联的扶持帮助下,在海口创办服装厂,她影响和带领了一批残疾人大学生创业就业,先后安排10多名残疾人就业。年9月底,在省残联的帮助扶持下,又在和新村投资多万元建设一个扶贫车间,主要是生产加工服装和提供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日间照料服务。
东方市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张海荣,在残联的扶持下,创办了一家汽车保养、维修、租赁等多个业务的“安路达”汽修保养公司,安排5名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就业。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谋生就业,张海荣还免费为想学汽修的残疾人提供培训和吃住。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像这样的自强自立脱贫后带动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还有很多,在三亚市创办水果种植和电商超市的苏朝弘,在万宁市创电脑维修公司的林觉养,海口市琼山市养蜂脱贫专业户黄广行,屯昌县养蜂和种植槟榔脱贫专业户王奕桂等等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创业、勤劳、脚踏实地”。最终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命运。这些勤劳创业的残疾人,是海南脱贫攻坚最好的名片,也是奔小康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是希望通过影响和带动,激发更多残疾人积极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争当脱贫能手,在人生路上出彩而美好。
文化助残,让折翼的天使放飞脱贫梦想
在助残脱贫的路上,文化助残脱贫是省残联助残另一途径。近年来,省残联加大了残疾人的体育和文化艺术方面人才的培养,通过集训和组织参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和艺术水平,影响和带动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达到全民健身,还能达到脱贫的效果。如参加全国第十届残运会和第七届特奥运动会中,我省就有十多名运动员获奖并得到奖励,其中残疾人运动员张中华得2枚金牌并获金30多万元,原先贫困生活他,直接脱贫进入小康。像张中华这样的残疾人,通过体育竞技获得的幸福感,海南并不少。这些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让一批残疾人实现了走出家门的梦想,让他们不仅找到自己存在感和尊严,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脱贫攻坚路上充满了斗志。
多方联动,助力脱贫攻坚
为方便残疾人出行,年3月,省残联印发《海南省重度(一级)残疾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暂行办法》。该办法被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让全省重度一级残疾人外出就医、康复、教育更便利。
年7月,为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方便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诉讼活动,海南在全省法院开设残疾人诉讼绿色通道和残疾人法律服务站。
为助力扶贫产品销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省残联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多次组织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积极加入到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中,前往扶贫定点临高县东英镇和新村,参与购买扶贫产品,为消费扶贫贡献力量,助力贫困户度过因疫情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难关。等等这些举措,目的都是更好服务残疾人,为残疾人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提升了残疾人兄弟姐妹幸福指数。
从解决温饱到衣食无忧,从实现就业到安居乐业、筑梦远航,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南残疾人登上了人生出彩的舞台——脱贫并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
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片最有活力的土地上,在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最强音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省残疾人顽强拼搏下,海南残疾人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和全省人民一起奔小康。
来源:海南省残联
编辑: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