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日报记者陈耿
12月2日,海口美兰机场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鲜为人知的是,“美兰”这一地名,是海南建省后才出现的,迄今不过30余年,其所在的美兰区,则是在年海口市和琼山市区规划调整后设立。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兰”的“美”字,本义与美丽、美好无关,却与“母亲”“伟大”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海南岛上大量含“美”字(或类似发音)的地名,发现它们承载着一个族群的居住和迁徙信息。
海口美社村。
“美兰”原先叫“美男”
海口市东部演丰镇有个美兰村,村子附近有个墟市,建省前那一带统称为“美男”,无独有偶,海口南部有个地方叫“美仁坡”,以至于在互联网“古典时代”的BBS上,有人戏称这两个地方是否分别盛产美男子和美人,且遥相呼应。
然而,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在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的发音中,“美”作为美好、美丽的语义,念作moi,但在绝大多数含有“美”字的地名中,却读作mai;而发音为nam的“男”字,也有写作“南”、“楠”或“湳”的,意为与“水”相关的江河溪流等,与男性无关,只是一个用于记音的用字。
事实上,“美男”在正式改为优美、文雅的“美兰”之前,还一度被写成“美蓝”,这其中似乎是民间记录和行文的随意性所致,也反映出这类地名书写源于发音而非基于字义的明显印记。
“美”字原意为“母”“大”
那么,海南岛上含有“美”字的地名,是什么意思呢?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剑三认为,地名中发音为mai的“美”字,汉义为母亲、雌性、姓氏或物体之中的最大者。如,临高县的“美仓”,意为大山林(临高语山林称sang,仓字是其音译),还有“美南”,意为大溪。
除了“美”字,在临高语中与之发音更为接近的汉字“迈”,也较常见和多用。
美巢村石碑。
比如,海口市母亲河美舍河畔、明代进士李珊的故里“迈瀛村”,以及桂林洋大学城附近、清代广东最后一位解元(乡试举人第一名)曾对颜的祖居地“迈德村”,还有明代临高举人、有“吟绝”之誉的王佐的家乡“买愁村”(今美巢村)。这几个都是颇有文化积淀的历史名村。
刘剑三在查阅方志时注意到,其实从宋代至明代,“买”字打头的临高语地名还非常多,这个字段读音也是最接近临高语发音的,清代以后,人们追求地名的雅化,才逐渐改为“迈”和“美”。明代府城进士郑廷鹄就写过一首五绝《买盈村》:“
洋洋一掬水,纡石自为堤。洞识盈虚理,高山是指迷。”“买盈村”就是迈瀛村。
从“美巢村”等地名之变,刘剑三教授指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译名中,只会发现后译者比前译者更有字面意义上的美感,而没有发现与之相反的,这种情况表明,人们的审美价值由单纯的求真尚实到求雅尚美。
语言语音总在发展变化当中,比如元音中的尾音脱落,临高语也不例外,原先的mai音,尾音i脱落后,变成了ma,记作“麻”或“马”等,譬如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的“麻余村”和琼山区旧州镇的“麻钗村”。
最近两年,刘剑三在临高县调查发现,当地临高语中元音脱落现象也比较常见,人们称呼树名时,mai音就变成了ma音,比如将大叶榕叫作mavang,把槟榔唤作malong(美榔)。
美巢村里胡铨的碑文。
临高语族群先民原住地
有道是,地名是人类活动史的“活化石”。
“临高人”早在秦代以前便已迁入海南岛。据原广东省民族研究所梁敏、张均如所著的《临高语研究》(年,上海远东出版社)介绍,“临高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地区,“东起琼山县的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县的南丰为界,北濒琼州海峡,包括临高县全境和儋县、琼山县及海口市郊的各一部分。”
刘剑三教授在其《海南地名及其变迁研究》一书中推断,从现今的地方来考察,“临高人”历史上活动和生活的地区要大得多,仅以比较典型的“美”(迈)为领头字的地名为例,此类地名分布在临高、琼山、澄迈、儋州、定安、文昌、屯昌、琼海等市县的多个自然村,可以推断这些地方都是早年“临高人”活动和生活的地方,其中大本营在临高和琼山,但越往东部和南部“临高人”越少,目前定安、文昌、屯昌、琼海这四个市县已经没有“临高人”而全部是迁琼闽人,可能是历史上迁琼闽人大规模进入后,他们撤回“临高人”大本营,或者就地被闽人同化了。
此外,由于万宁和原先的民族地区离大本营较远,“临高人”没有进入这些地区。
“总之,有‘美’(mai)的地方就有‘临高人’。”刘剑三说,“具体如澄迈县境内西汉时曾设置苟中县,治所在美亭乡(今属金江镇)美中墟。根据地名,西汉时该地区是‘临高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不过现在那里已没有‘临高人’居住。”
原标题:琼州自古有“美”名
责任编辑:郭微微